“一夜連雙歲,五更分二年”,描寫的是除夕的情形。每年農歷的臘月三十(小月二十九日)為除日,這一夜則被稱為除夕。據說除夕是舊年的“剎時”,新年的“發時”,為除舊迎新之時,故新一年的吉兇禍福都與此夜有密切關系。因此,除夕夜具有各種神秘的色彩,規矩禁忌也最多。
除夕是一年中最忙的一天。人們在喜氣洋洋中準備豐盛的年夜飯,為一頓難得的“大團圓飯”忙得不亦樂乎。不過,在這段年夜飯的前后還有許多風俗活動要參與,一點都馬虎不得。一方面,人們在除夕夜要迎接各路神靈下界,因此,都要悉心備下酒食進行供奉;另一方面,又要驅除各種兇神惡煞的襲擊,因古人認為兇鬼懼怕桃木,所以常削桃木為人形,名曰“桃人”,于除夕夜利于門惻,用以驅兇辟邪。漢代應助所著《風俗通·卷八·祀典·桃?!份d:“于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,垂葦茭,畫虎于門,皆追效于前事,冀以衛兇也?!奔词菍@種風俗的描述。
在古代,農民有除夕畫弓矢倉廩的習俗。一般弓矢畫在自家門前,用石灰粉畫出一張彎弓,然后在箭弦上畫上三支利箭,箭頭向外,用以驅退邪祟。
舊時過年有“不汲水”的禁忌,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“封井”,給水井加上木蓋,供奉糕點以后焚香拜祭,三日后方可開蓋復用。
除夕年夜飯后,有家長給小兒壓歲錢的風俗。因除夕在歲末,歲又與祟諧音,壓歲既有增一歲除舊歲的寓意,也有“壓祟”的意義。在古時,“壓歲錢”使用紅線串起的一掛銅錢,掛在小兒頸上或放在小兒的枕頭底下,以祈禱壓歲錢能護身護床、鎮邪驅祟。
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。所用銅錢要大錢、新錢,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。有的穿上百枚銅錢,取其“長命百歲”之意;有的則穿成鯉魚、如意、龍形等吉祥形狀,取“錢龍”、“錢余”之意,以期帶來吉祥如意。除了長輩送小兒“壓歲錢”之外,有的地區還有送“壓歲果”的習俗。除夕夜,長輩會把橘子、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,取“吉利”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。隨著時代的發展,現在的“壓歲錢”更為直接純粹,一般都用精致的紅包裝上紅紅的票子,然后分給孩子,討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。
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,早在西晉《風土記》中就有明確記載:“終夜不眠,以待天明曰守歲?!眰髡f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,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、紅色和聲響,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、點紅燈、貼紅紙、放煙花炮竹,焚香祈禱,徹夜不眠,也就有了“守歲”習俗?!兜劬q時紀勝》記載:“高燒銀燭,暢飲松醪,坐以達旦,名曰守歲,以兆延年?!?/span>
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“吉祥夜”。在這個晚上,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,都要說吉祥話,不可說晦氣話、臟話和不敬之語,否則一年都要倒霉。因此,歡歡喜喜、和和氣氣、團團圓圓,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題。
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。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,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“破運”。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,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并口念“歲歲(碎碎)平安”等吉祥語來補救。民間認為,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,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。所以,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,都會慎言謹行,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。
明旺法師(劉懷堂)從年輕時代就喜歡研究周易,深為我國的文化瑰寶易經所吸引。在就讀大學時便開始接觸周易文化,畢業留校后,仍不忘探訪民間易友,尋求更高層次的易經理論,及時搜集各種奇書進行綜合研究,二十多年研易中,拜謁眾多易家名人,并赴泰國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等地考察,期間結識了一些港臺名家,得到眾多易學名師的指點和教導,汲取了易學陰陽五行理論的精華知識,發表學術論文600多篇。